對馬島,這座位於日本與韓國之間的邊境之島,在歷史與神話的交界處存在。我延續前篇的足跡,從金田城跡的登山之路,到萬松院的百雁石階,再轉往北部淺茅灣,品嚐黃金海鰻、走訪海中鳥居的和多都美神社。這是一趟從軍事遺跡、藩主墓所、在地食旅到神話聖地的旅程,也是一名現代浪人在初夏對馬的巡禮。
對馬山城的風聲與石影 – 金田城跡
早上,拜別了熱情的民宿屋主及其夫人,就動身前往對馬島的金田城跡登山道,登山口有前人留下的山杖供人取用,山路看起來雖寬敞,但腳下的落葉混著石塊的古道,踩著確是顛簸,每一步彷彿踩進了千年前的記憶。

金田城,建於7世紀,是日本為防禦唐・新羅聯軍而建的「古代山城」。由大和朝廷派遣百濟遺臣策畫而成,城牆沿著鶏知岳的山稜鋪展,遠看如龍脊盤踞。過往這邊是抵禦侵略的最前線,充滿緊張,今天站在這裡,不見戰鼓,只見陽光灑落及幽靜的山谷內海。


浪人我的腰在痛,登頂的過程不算輕鬆,雖不至於出大汗,但著實也費了些勁;但當我走過那片仍然屹立的石垣遺構,望向遠方的海峽美景時,我鼓勵自己這不是為了制高點而爬山,而是為了有機會與歷史同視一個景色。


到達山頂,站在簡易的護欄邊望向對馬海峽的方向,雖知道韓國就在對岸,但這裡現在不是個軍事防線,縱然有不同的政治領地的主張,但對我而言就只是一種地理與命運的自覺。這座島的每一寸山海,不只屬於日本,也曾無聲對望著朝鮮半島——敵意、通商、文化,它都經歷,也跟浪人我來自的地方有共同之處。

武家菩提寺的苔庭與幽寂 – 萬松院
離開金田城後,回到嚴原町,來到了對馬島上歷史氣場最厚重的寺院之一 – 萬松院(ばんしょういん)。
它創建於元和元年(1615年),是對馬藩第20代藩主宗義成為祈願其義父冥福所建,後來逐漸發展為宗氏一族的菩提寺。寺院雖歷經多次火災,本堂如今所見為明治十二年(1879)重建,但山門與仁王像仍保留著安土桃山時代的原貌,是今日對馬最古老的建築。

我從山門拾階而上,眼前出現的是那傳說中的「百雁木(ひゃくがんぎ)」它曾經出現在對馬戰鬼遊戲裡的一景,是一段由132層石階組成的階梯,氣勢莊嚴而寂靜。每一步都像踩進一段未完的家族編年史。
石階盡頭,是宗家歷代藩主的墓所「御靈屋」。巨大的石造墳墓羅列眼前,宛如一列石製戰艦,安靜地停泊在時間深海中。這裡的規模之大,與金澤的前田家、萩的毛利家並列為「日本三大藩墓地」,不只是規模,也是在日本一種對「死後世界治理」的美學。

墓所前,還佇立著三棵樹齡超過一千二百年的杉木,是整個對馬市最古老的生命體。它們靜靜地矗立在歷代藩主之墓前,如同不言語的家臣,守著早已入土的權勢與信念。

寺內供奉著一組由朝鮮國王所贈的三具足與德川將軍的巨大位牌——從這些儀式遺物中,我再一次感受到對馬的歷史從來不只是日本內島之事,而是大國之間交會縫隙裡,那些被賦予外交、戰爭與和平意義的小島命運。
我站在杉木下,仰望枝頭被風拂動的剪影。此刻不需要誦經,也無須下跪,浪人如我,僅以靜默致意。
不是為宗氏祈福,也不是為歷史下判,而是為這島嶼千年來的風雨漂泊,留一口氣、一點敬意。=
黃金星鰻的午餐儀式 – あなご亭
午餐時間,開車來到上對馬的淺茅灣附近(豊玉町)最具名氣的料理店之一 – あなご亭。面朝淺茅灣,木造的小屋像是船屋改建,門口掛著布簾,沒有太多裝飾,但就是有一種「會讓人記得很久」的感覺。許多旅人一景在外邊等待,我也進屋寫上我的日文片假名,等待著美食的召喚。。。

小時過後,終於輪到我了,我點了名物白燒「黃金海鰻」定食。這裡的海鰻不是淡水的鰻魚,而是生活在對馬近海、脂肪豐富、肉質細緻的あなご(穴子),單純的灑上鹽巴,就有非常棒的風味。

第一口下去,不像一般煙燻鰻魚飯的油膩華麗,就是單純的魚肉纖維與海鹽的配合,魚肉在口中微微分層化開,淡而不乾,搭配上在地的海帶芽湯,把整個海味拉滿。看著外面載運海鮮的貨車,這裡的海鰻來自附近海域,每日現殺、當日現烤。海風吹得我略微疲倦的心,也跟著這溫熱的飯與魚,一點一滴回神。

吃到一半時我忍不住想:這一口鰻魚,也許比我早一步見過神靈。因為也許他們在被捕之前就悠游在港口對面海岸潮間帶的石鳥居下。

因遊戲復活也受侵擾的-和多都美神社
吃完黃金海鰻,我順著海風往對面山丘走入「神話世界」的和多都美神社。這座神社建在海邊,第二座與第三座鳥居直接立於潮間帶之中,漲潮時,海水會悄悄親吻柱腳,給與一種仙境的美感。

這裡供奉的是海神豐玉姬命,相傳正是她與山幸彥在此相遇,孕育出神話血脈的開端。神社歷史久遠,本殿與鳥居歷經風霜,但依然莊嚴。
幾年前,一場風災損毀了海中鳥居,而修復它的,不是地方政府,而是一群遊戲迷。他們因熱愛《Ghost of Tsushima(對馬戰鬼)》而捐款集資,讓神社得以重生。不過近來太多觀光客不守規矩,現在已經禁止觀光客前往。

警察並沒有對我的到訪有太多的反應,我也沒有長時間駐足,只是緩速的從旁經過。海中鳥居在我面前像是某種祕密被短暫揭開,心中不由對它的美讚嘆。
離開時我回頭望了一眼,那裡既沒有眾神的迴音,也沒有戰鬼的足音,只有風、浪與駐地員警,還有我這個路過的漂泊者。
對馬給我的,不是明確的答案,而是種種片段——在石垣遠望的海峽、海鰻的油香、寺中杉木的靜默、還有那道海面上恍若存在也恍若虛幻的光。
這些片段,在我心中拼湊出一幅模糊卻真實的影像。
我不是來佔據或破壞這座島的,我只是流浪,證明彼此都在這世界存在過。
“ 初夏潮影
不為奪亦留
只為曾在 “
浪人こじーらおで之對馬漂泊 上篇
下一篇 – 對馬島民宿:Yamaboushi Guest House & Cafe
[…] 浪人こじーらおで之對馬漂泊-下篇 浪人こじーらおで之對馬漂泊-上篇 騎著Honda CT125曼谷跑咖旅 什麼是“制度保護型國家”?一個爸爸眼中的新加坡治理模式 阿罕布拉宮【格拉納達的天空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