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制度保護型國家”?一個爸爸眼中的新加坡治理模式

住在新加坡,最讓我有感的就是整個城市的規劃,從裡到外,就是讓你覺得我付的稅金值得,但他卻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低稅賦。我想從幾個在這邊觀察到的細節,跟各位分享這個小紅點我覺得了不起可以學習的地方,也說說我們一家外國人在一個非常有制度生活的感想。

「乾淨的走道」與「無聲的效率」

新加坡是一個你很少看到垃圾,卻總感覺有人剛清過的城市。

我們住的公寓樓下,每天早上八點左右,公共區域就煥然一新,地板乾淨、欄杆發亮,像有人悄悄打掃過卻不留下痕跡。垃圾從來不需要你拎著下樓,也不會在走廊看到一包包等著被收走——因為這裡的組屋設計早就內建了垃圾槽與集運系統,整個城市的清潔運作幾乎無聲無息。每天所產生的垃圾,只要到同樓層的管道間,垃圾槽往下一扔,就結束了。

你不用追著垃圾車,不用聽音辨車,你不太會看到垃圾車在街上來來去去大家追逐的畫面,也不太會聽到倒垃圾的聲響,但你每天醒來,城市就是整齊乾淨的樣子。這不只是一種效率,而是一種制度設計的極致體現。

公共服務與辦事速度的極致體驗

我剛到新加坡,第一件事就是到新加坡勞工局去領取就業准證,整個過程含等待不到20分鐘,因為他整個前置作業在我到新加坡之前已經做得很完整,到達之後依規定約好的時間前往,快速完成。聽說這也是一個成功的 Design Thinking的案例

另外像是報修系統回覆快速,公家單位效率驚人,市政事務幾乎沒有「打電話問問看」這回事,一切有規範、有SOP、有時限。這裡不是「有問題才處理」,而是「讓你連問題都難發生」。

城市規劃體貼入微,卻也機械冷靜

新加坡接近赤道,天氣常年炎熱,外面太陽非常的大,但幾乎所有的人行道都有屋簷覆蓋,商業區與地鐵之間也都有規劃地下道,有些在商業區從一個地鐵站到另一個地鐵站或百貨之間是不用走出戶外的,而且每個重要商業大樓,一定有讓計程車或網約車上下車的地方,一般路邊是不能隨便攔車的。新加坡人行道覆蓋面積非常的大,幾乎每條道路一定有人行道,這讓整個交通,人車分道分明,相對對行人非常安全。不過也要說說缺點,這裡司機幾乎不會禮讓行人,他們只認交通號誌,還有這沒有多少腳踏車道,騎腳踏車要跟汽車在一起是相對危險。

政府 e 化不是口號,是你日常生活的介面

新加坡政府的效率我想大家多多少少有耳聞,尤其是Singpass(Singapore Personal Access)APP的存在,它是新加坡國民的數位分身,幾乎所有大大小小跟政府相關的民眾事務,都可以透過他來登入數位政府的服務來完成,它串聯了所有公共事務到到每個居民的手機上,小到繳交公共規費,大到申請移民,都是透過他來驗證身份,讓人民可以輕鬆在網路上完成所有的公共事務。

Source: The Straits Time, Singapore

我平常繳稅也是透過它來登入新加坡稅務局,馬上幫我所有的薪資收入及繳稅歷史的訊息全部列出,只要依照上面顯示的金額繳費即可完成,相當方便,

另外我在這幾年買車賣車,根本不用仲介,都是透過跟e政府,直接跟賣家及買家完成過戶,只要繳稅清楚,沒有罰單、沒有欠保險費,一鍵轉移,相當方便。

還有我登記我家狗兒子身分,也是透過網路快速完成,因為我老婆要幫他辦理出口回台灣,我需要把他擁有權轉到我老婆,過程也是我們雙方各自在政府的網站上,一邊點轉移出,一邊點轉入,馬上完成,我沒有離開床鋪。

所有公共事務都有紀錄、有流程、有驗證,辦事不求人,是這裡生活的一大享受。

Singpass

在這裡,小孩也學會了什麼叫「不能亂來」

我們的孩子沒有進入本地小學體系,而是念國際學校。不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還是能感受到新加坡對孩子成長環境的精心『設計』。

首先,在其他國家沒有明確規範的事,人們可能就是默認可以做,但新加坡法律之嚴格,所有人都被教育為只要沒有明確規定什麼能做,就默認不能做,這做任何事都要有Permit許可證,沒有就不能做。

在這的確孩子要學習除公德上以外加上法律規定的認知,無論是捷運上不能吃東西,還是公共場所禁菸、不能亂丟垃圾、不能吐痰,還有上完廁所一定要記得沖乾淨,在新加坡這些不只是人們對自我的公德要求,更是隨時有人執法開罰單,這裡的制度是基於人性本惡所設計的,我反而覺得這是忠於人性。

學校也常常有外國孩子不認為事情的嚴重性做了原本國家看是沒什大不了的事而受到法律制裁,像在學校抽電子煙,也許在一些國家,這就是父母家教的事,但在新加坡是違法,不只罰款,孩子還要被安排輔導戒菸,嚴重一點甚至要接受鞭刑,而且家長跟學校都不能插手。

這裡的孩子,從小就在一個明確有邊界的空間中學習成長。他們懂得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最好別試」。不像我們成長過程中,總有點「可以彈性協商」的空間。

你也能感受到這個國家對家庭的尊重。無障礙設施齊全,公共交通的孕婦標誌與讓座文化落實得非常自然。公園、社區空間、圖書館、親子活動中心,不一定多麼豪華,但總是乾淨、可靠、開著,而且「有被想過」。

這種友善與制度感交織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家長感到放心,但也常常想問自己:這樣是不是會讓孩子太早習慣「照規則活」?

可是,這裡算自由嗎?

當然,這些制度背後也有代價。

如果你來自自由奔放的國家,會覺得新加坡有點「太規矩了」。這裡很少看到路邊抗議,也很少有人在媒體上公開嗆聲政府,國家把大家照顧的很好,大家也習以為常的按部就班生活,沒有什麼不好?但我們總是會覺得:是不是過於一致了?

我曾問過大兒子:「未來你想待在著嗎?」
他回答:「沒什麼不行的,這很安全,很方便。但這裡很無聊,我還是想去歐美看看。」
我到過很多國家,清楚知道每個制度都有他的好壞,新加坡給我們一種對於公務,國家幫你安排的很好,井然有序,基礎生活不用太費心思,但在一些文化思想的培養上卻缺乏多元性,有些創意來自混亂,有些突破來自對現狀的不滿。而在一個什麼都安排好的國家裡,孩子可能學得很好,卻少了「亂來的勇氣」。

最後,作為爸爸的兩難

我想,這就是我對新加坡的最大感觸:

這裡是「制度保護型國家」的極致體現——
它不靠個人魅力、不靠臨機應變,而是靠一層又一層精密運作的制度,確保市民活得安穩、可預期、井井有條。

作為一個到處旅居的爸爸,我很明白每個國家制度有它的原因跟好的壞的那一面,我很感謝新加坡帶給家庭的安全感,穩定感,這是很多家庭需要的。
但我也同時問自己:
我們是否也該教孩子一點「走出制度」的能力?
畢竟,這個世界不是每個地方都有Singpass,
也不是每個人生階段都有SOP。

By 國際老爹

我是國際老爹!來自一個跨國家庭,和我的韓籍太太一起帶著兩個孩子,走訪不同國家、體驗各種文化。我們一家就像外派的「外交官」,在不同地方紮根生活、分享故事。 我在1980年代電子動漫的潮流中成長, 這裡,你會聽到我們的第三文化孩子如何在異國求學生活的見聞、全球各地的特色美食,以及那些充滿懷舊味道的潮流故事。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一起探索跨文化的趣味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