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總以為泰國Chill,其實我們才是真Chill

在去泰國工作前,我還在想:「該不會是KK園區的找我去工作吧?會不會有危險?」

同一時間,我台灣的朋友則說:「爽欸你!去泰國上班應該每天都吃芒果糯米+按摩喔」。

結果是?我每天不是在做Roadmap,就是在想怎麼串接金流系統、阿里的物流平台及字節跳動的直播平台。芒果有吃啦,但當你是在那生活,那些觀光客理解的東西,只是佔生活的極小部分。

說真的,在台灣我們常有一種優越感,覺得「我們科技領先」,「東南亞都還在追趕」。但當我在東南亞發展及在泰國正大集團擔任 Head of Product 的時間,慢慢發現,有些地方我們以為自己是亞洲先進,其實……只是不知道人家早就衝的比我們還快。

台灣人的誤解:泰國 = 慢、鬆、落後?

大部分台灣人對泰國的印象只有兩種:旅遊按摩 or 小吃便宜。然而曼谷其實是亞洲最大流量樞紐之一,擁有多家區域級集團與科技加速器,泰國皇室是世界上最有錢的皇室,全世界投資非常的巨大,也很會賺錢,而正大集團呢?不好意思,是泰國 GDP 的重量級玩家,內部專案比你家創投還會衝。

是否你有這樣的刻板印象

我在正大工作的那些日子

我負責OMO零售數位化的產品,團隊來自世界各地,會議語言輪流切換中英泰,偶爾還要被集團其他公司的成就修理一番。

每天8點早會,一早老闆就針對所有專案進度的落後或事件開批,為一整天的壓力定調。說是scrum、跑的是Agile,但每兩週的迭代可不是只是出個小feature或修個bug,而是每兩週就有一個含以上的全鏈路流程的功能上線,我是緊盯著kanban,深怕delay,release meeting 為了不影響白天的交易,也是都在半夜舉行到凌晨,隔天一早再進早會挨批。

團隊跨部門、跨國家、跨語言,節奏不一有點亂,但總是高效的deliver。這麼大的壓力節奏,你還是可以看這泰國員工微笑以對,下班約喝酒。我的老闆壓力比我大,比我忙碌,但他還是一副泰若自然,果然泰國人的確在亂節奏下平靜以對的功力非凡。

拳法漂亮,不代表能打贏:台式用人文化的盲點

反觀台灣很多公司,其實步調慢了非常多,一個專案以個把月起跳,喜歡太多繁瑣的方法論,把大家往一種傲嬌的空轉節奏帶。拳法是打的漂亮,卻傷不了人。

用人方面,基因重於其他,台大有台大幫,清大有清大幫,派系文化形成了一種同質化,讓企業的多元發展有些吃力,也讓過往的成功更是把產業往自我感知良好的象牙塔裡帶。

但我在泰國見到的,是一個真正多元與機會導向的用人文化,人才來自各地,好的、壞的、方的、圓的、扁的,在同一平台競爭,自然優汰。

我們團隊裡有來自印度、緬甸、美國的同事,有些年紀輕輕,但因為能做事、會跨文化溝通,不到兩年就升上主管,而且非常有自信,更能夠正向循環,同時來自背景不同的地方,也可以相互學習各地優秀公司的文化及運作模式,在這裡不是以你過去擁有什麼為成績,而是以你能創造什麼為價值。

他們的薪資與國際化程度,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很多人以為泰國薪資低,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了觀光業或基層服務業。

中大型企業裡,中階主管以上薪資其實早已和國際接軌,有些本地大型企業的薪資水平已經遠遠高於台灣。更不用說外商與本地企業混血的新創體系,該給的不少,該升的也升得快,且英文溝通的環境提供未來往世界其他地方走的機會。

外國人主管不只是花瓶,是負責帶結果及培養更多在地人才的角色。而當地主管則常有海外留學或外派經歷,開口就是英文,談的是 regional expansion,不是區間報表,更不是還在談功能該使用那種framework。

當然,一個國家的GDP不是單從一個產業來看,可是台灣是以科技島為榮,但在科技產業薪資我們也逐漸無法與泰國及越南競爭,在現在人口下降的時代,那又如何可以對外競爭人才或留住優秀人才呢?

那我們台灣怎麼了?(能改變嗎?)

老實說,我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一直在同個思維迴圈裡跑圈圈,我們不是不優秀,只是眼裏只有台積。

過往ICT島的成功讓很多老闆們常常不願再冒險;在工作方面,我們常不看真實績效,卻是看背景多過能力。

蹭熱度的文化,也是讓我們總是慢了的原因,政府看的都是既有的成就,官僚固化,對於長期的未來規劃過慢。別人已經在用AI優化供應鏈,我們還在用它來做吉卜力梗圖。

台灣有優秀的地方如台積電,但除此之外我們已經太久沒有大步前進了。

我們該放下那個「前段班四小龍」幻想了

身為一個國際老爹,我最常想的是:我們到底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世界觀? 是「我們台灣最棒、別人都很羨慕?」還是「台灣是鬼島,不如出走?」。

我說兩邊都太極端,我們其實是要更務實面對自己的長短處,真實的承認我們仍有太多要學習,包含你我曾經認為落後的國家,他們已經在一些方面超過我們。

泰國沒那麼 chill,我們沒那麼 ahead。這不是壞事,而是該更努力的提升了。

By 國際老爹

我是國際老爹!來自一個跨國家庭,和我的韓籍太太一起帶著兩個孩子,走訪不同國家、體驗各種文化。我們一家就像外派的「外交官」,在不同地方紮根生活、分享故事。 我在1980年代電子動漫的潮流中成長, 這裡,你會聽到我們的第三文化孩子如何在異國求學生活的見聞、全球各地的特色美食,以及那些充滿懷舊味道的潮流故事。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一起探索跨文化的趣味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